在飞扬新锐的文章中,他比较了抓虾、译言和豆瓣,认为“译言是媒体,抓虾是工具,豆瓣是社区”,并通过抓虾、译言的社区和豆瓣之比较,得出一个结论:“如果项目初始定位为工具或媒体,未来向社区转型将面临着极大的困难,所以定位为工具还是社区,异常关键。除此产品的表现决定了用户的认知,你说你是社区,但还得做社区的事”
飞扬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。抓虾和译言的社区不如豆瓣之火,本质上不是他们三者的服务有何不同,而是三者的目标用户不同。抓虾的服务对象是RSS高频率使用人群,这样的人群在中国主要是IT从业人员和媒体人士,扒拉扒拉齐了可能也就十万人;译言的服务对象更是高端,几乎可以说主要是IT希望获得国外资讯的高端人员,在中国扒拉扒拉齐了可能也就万人左右;而豆瓣的目标用户是读书人士,理论上可以覆盖中文互联网30%高端互联网用户,千万计。面对十万用户群的抓虾和面对千万用户群的豆瓣,两者的社区之“火”的“强度”,其实差不多;但用户群差异太大,所以整体效果上就显得抓虾和豆瓣社区不同。
所以三个网站的差异,仅仅是目标用户差异。而飞扬新锐的结论尤其有问题,事实上,以“工具”方式入手来做社区,不光可行,而且是做社区的捷径。远的来说有百度贴吧,近的来说有360安全卫士的“软件百科”,这些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的工具应用,快速形成社区。其实豆瓣的社区亦如此。不详说了。
通过这个事情,倒是让我想起另一个现象:豆瓣是国内近几年做的很好的一个站,非常值得学习。但到底应该学什么?有的创业者比较简单地考虑横向复制,比如复制到男性数码、女性时尚等等。这很可能是错的。任何一个成功的网站都是面对自己的用户群体,进行创新。这种创新的第一步绝非复制某个成功网站,而是了解你的用户。而如何了解你的用户?很简单,你要和用户“混”在一起,同呼吸,共命运。:)有些创业者没有这样“感同身受”的经历和积累,只是热衷于web2.0的概念性理解就仓促创业,热衷于概念性理解就夸夸其谈,实在可惜。
以我个人的看法,豆瓣最值得学习的是其产品设计;并且纯粹个人看法,豆瓣的产品设计值得学习的不是多“好”,而是“个性”风格。豆瓣的产品风格是非常有趣的。而豆瓣风格,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:“流畅”——它一直在试图减少键盘操作,减少鼠标点击,让用户快速上手,流畅访问。我用下面一个典型设计举例:
在上图中,我需要把《今生今世》这本书添加到某一个豆列,而我原有两个豆列。如果是别的网站,在这里的设计是每个豆列前面一个选框,后面一个确定按钮;但豆瓣的设计中,这两点都没有,用户在此页面点击豆列的链接即添加成功。
豆瓣这样的设计,其实有一个害处:在这里用户使用点击豆列链接,其并不认为是“添加”,而以为是打开豆列页面之后再进行操作;但当页面打开后,实际操作已经完成——并且在这个页面的后续编辑,豆瓣让用户在一个“更新”按钮上同时做了2件事:(1)标签对书的评语;(2)修改豆列。
如果一个不熟练用户在这里可能晕了;但一个熟练用户在这里会非常爽,因为——流畅。这个设计非常有意思,这就是豆瓣的风格。而如果我来做这块,我会全盘照搬豆瓣的设计吗?不会。在这里我需要做的是了解豆瓣的风格,(以及其他优秀网站的风格),然后根据我的目标用户,设计更合适的方案。
拉拉杂杂地说这些,其实是想和创业者共勉:做网站要了解各种概念,学习各个优秀网站,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了解用户,而且对用户的了解,一定要“感同身受”——这样才不会只看表面,被一些成功网站的“光晕效应”迷惑,简单复制,被带到沟里。
评论